看看自己的紀錄已經好幾年沒上山找灰林鴞了 . 只因為找灰林鴞的這段路程太遙遠 . 也太疲累 .
但每每從相簿中看到灰林鴞的鳥圖時 . 內心總有滿滿的回憶與驛動 .
似乎催促著要我再度上山看看灰貓 . 看看老朋友們 .
把5年前上山找灰林鴞的鳥圖整理後分享 .
記得第一次紀錄灰林鴞時 . 已經是101.7月的事 . 也列為自己第213號鳥種紀錄 .
談起灰林鴞 . 也算是自己第一次夜觀的鳥種 . 拿著微弱的手電筒 . 在漆黑的山路找尋 .
沒有資深人士帶領 . 只有自己的熱誠與傻勁 .
當時寫文中也提到當時的心境與狀況 :
這次拍灰林鴞是我拍鳥以來最狼狽的一次,冒著大雨下拍攝,機身當機3次,自動對焦失效,視窗進水,鏡
頭進水,10度低溫下全身淋溼拍攝,話雖如此,能夠一次就將稀有留鳥記錄下,喜悅早已超過了器材問題,
畢竟器材可修可換,但鳥運難尋啊。
灰林鴞是台灣鴟鴞科留鳥中 . 體型第三大的貓頭鷹 . 與褐林鴞活動在同一林相環境中 . 其活動的海拔高度更高 . 普遍在海拔1500以上 .
自己多年前在合歡山拍攝銀河時 . 在小風口附近聽到灰林鴞鳥鳴聲 . 若以合歡山小風口的高度應該也達3000了吧 .
林相以針葉林 . 冷杉林為主 . 族群生態面臨破碎化問題 . 台灣只有局部地區才有機會觀得灰林鴞 .
灰林鴞喜歡以守株待兔的方式在樹上 . 山坳邊坡等待獵物經過 . 食物多以高山鼠類與小型鳥類為主 . 昆蟲 . 蛙類亦是食物源之一
灰林鴞的羽色對我來說是相當高貴 . 一身古銅色 . 帶上金屬光澤 . 我還沒機會在白天看到灰林鴞 . 不知道白天時羽色的呈現又是如何 ?
5年前的夜觀 . 應該是我最後一次見到灰林鴞 . 當天晚上海拔超過2000公尺的山區 . 氣溫相當的低 .
記得當晚的鳥況不好 . 接連找了好幾次都沒找到灰林鴞 . 直到了深夜時許才終於找到牠 .
如果有夜觀與夜拍的人應該都知道 . 拍攝與觀察的時間通常不會很久 . 如果真的遇上傻貓 . 其實也不用拍攝太久 .
因為大型貓頭鷹的活動力通常不強 . 其動作體態不會太多 . 大多停棲在高處 . 遇干擾就飛離 .
在山區灰林鴞喜歡依靠在人工設施上 . 一來這些交通號誌都在路旁 . 鄰近溝渠與邊坡 . 二來高山鼠類是灰林鴞的主食之一 .
所以在大雪山 . 阿里山 . 合歡山 . 一些高海拔的國家公園中 . 夜間均有機會觀察到灰林鴞 .
當然還是要等待適合的季節上山 . 才能增加觀察到的機會 .
但更多時候灰林鴞喜歡在樹上停棲 . 畢竟是大型的貓頭鷹 . 停棲時喜歡在靠近主枝幹附近 .
若說起蘋果臉的貓頭鷹大多想到草鴞 . 其實灰林鴞也是有蘋果臉喔 .
很難得灰林鴞會飛到如此乾淨無遮蔽的樹枝上 . 但其實這是照片裁切問題 .
不然鳥其實還是喜歡躲在樹林中 .
夜觀是相當疲憊的拍攝 . 我通常會把夜觀的時間分成兩時段 . 兩時段各有優缺點 . 但能否見到目標鳥我也沒把握 .
附上夜觀後白天一些山鳥 .
黃羽鷹嘴 .
鱗胸鷦鷯 .
酒紅朱雀雄鳥
酒紅朱雀雌鳥
今年應該找個時間再上山走走了
形態特徵:
翼長 28 公分,尾長 12 公分,體長約 40 ~46 公分 ,屬中大型的貓頭鷹。 羽色自頭頂至後頸為深黃褐色
,具有黑色斑點。眉斑白色,顏盤周邊由黑斑連成似切半的蘋果形狀。喉部純白色。胸腹部黃褐色有明顯之
黑褐色箭簇狀橫斑。肩羽赤褐色,外側白色,帶有黑褐色橫斑,飛羽黑褐色,有淡褐闊橫帶,尾羽褐色,有
淡色或白色橫紋。嘴略帶綠色,蠟膜鉛色,腳及趾黃褐色。
生態習性 :
灰林鴞為夜行性,但偶而也在陰暗的白天出來活動;掠食在地上活動的小型哺乳類、昆蟲和鳥類。繁殖期為
3~4月,在樹洞或峭壁之縫隙中築巢,偶而也發現在建築物裡築巢;每窩生2~3枚蛋,白色,由雌鳥伏窩
孵蛋,雄鳥負責守衛和提供食物;約28~30天幼雛破殼而出,約5~6週後可離巢,約8~9週後能獨立飛出。
面臨問題:
灰林鴞亦是瀕臨絕種的貓頭鷹類,應儘速針對其族群現況,生態習性等深入探討,以瞭解其生態需求,
訂定有效的保育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