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 : 106.09~10月
地點 : 高雄 / 屏東
主題 : 高屏地區秋過境鳥類觀察
器材 : 機身canon 7d + 鏡頭 ef 400mm f5.6 . LEICA 10*42望遠鏡 .
記得3~5月份剛完成了高屏地區春過境鳥類觀察後 . 在6~7月份2個月中又把心力全放在小鵪鶉(藍胸鶉)上 .
緊接著8月中旬過後又開始記錄高屏地區秋過境鳥類紀錄 . 算是忙碌了一整年鳥事 . 話雖如此 .
其實我每天都花半小時~2小時區間到各鳥點觀察 . 沒有鳥蹤半小時內就回家 . 有鳥蹤就多待一下下 .
我善用對鳥的了解 . 棲地觀察 . 再擅用以高頻度來取代長時間等待 . 所以會讓人以為我每天閒閒沒事拍~整天鳥 .
趁著每天上班前順路到鳥區晃晃 . 再去上班 . 一個月 . 一季下來 . 也頗有收穫 .
總比3天曬網 . 1天捕魚的人強與好太多了 . 當然如果只是靠著鳥訊全台跑的人則不再此限 .
親近飛羽就是要靠著容易親近去觀察鳥兒 . 心境才易放鬆 . 非每次都要踏尋千里之途 . 身心勞累 . 耗費金錢 .
如果一隻稀有鳥能在家鄉裡拍到 . 又何必非跑到千里之外 . 也正因如此這幾年我會比較傾向紀錄家鄉鳥種 . 少跑外地的原因 .
春過境結束前陪伴我6年的拍鳥老戰神 canon 7d 正式壽終正寢 . 而我並沒趁這次機會入手更高檔器材 .
當時我手上拿的是新竹曾大哥資借的旗艦機王1dx . 但器材總要歸還 . 接下來的秋過境我沒相機可以拍攝了 .
好在屏東友人陳x琳大哥資借我一台 canon 7d . 讓我的秋過境紀錄不至於開天窗 . 在此寫文記錄感謝 .
2017年的秋過境很特別 . 很難忘 . 1來我的相機壞了 . 2來今年秋過境破了我2016與2011年鳥種紀錄 . 3是今年我的眼睛看得更遠 . 更清楚了.
與我同鄉的中鋼許x亮大哥 . 在秋過境前借了我這一款超高級望遠鏡 . 說著人外出找鳥 . 怎能少了圖鑑與望遠鏡呢 ?
其實在許大哥資借我望遠鏡之前 . 我還真的想趁秋過境前買一管2~3千便宜的望遠鏡來找鳥 . 卻沒想到拿到的是好幾萬元以上的望遠鏡 .
多虧了望遠鏡 . 2個月的秋過境下來我看得更遠 . 更清楚 . 除了大大節省看鳥辨識的時間 . 也省下了因看不清楚鳥兒要移動距離靠近之奔波 .
既然有了地利之便 . 器材也準備好了 . 那還差什麼呢 ? 就是天候與運氣了 . 去年2016秋過境我記錄了25種鳥兒 . 今年則提升到23科52種 .
我的秋過境起端在8月中旬 . 結束在10月底或11月初 . 以冬候鳥來時就當作秋過境結束 .
而表格不同以往的是我把紀錄日期 . 紀錄時間 . 紀錄地點給刪除了 .
今年秋過境不同以往我收穫頗豐富 . 除了鳥種數量超越了以往 . 鳥種也更豐富 . 不再於限於鶲(鴝)科 .
個人特別喜好鶲科 . 所以秋過境會專以鶲科為主 . 若要看其他科別鳥種 . 就要因科別 . 鳥性 . 而轉往其他環境 .
例如河口 . 草澤 . 海岸 . 防風林 . 丘陵地 . 高地 . 旱地 . 草生地 . 其他等等 .
01 . 八哥科
灰背椋鳥
每年9月的先頭部隊總是灰背椋鳥 . 算是很早就來台的八哥科椋鳥群 . 先頭部隊來時往往已30~60羽為一群 . 然後逐步減少至10~20羽一群 .
在屏東大鵬灣 . 新園堤防與高雄沿線 . 高屏溪沿線12月還能看到度冬族群 . 只不過數量不像初期那樣多 .
02 . 灰頭椋鳥 ( 栗尾椋鳥 )
屬於逸鳥的灰頭椋鳥在2016年秋過境首次在南星紀錄 . 其家鄉林園區也有少量族群 . 八哥科都屬強勢鳥種 .
今年灰頭椋鳥群約40羽已在南星穩定的活動 . 以這樣繁殖與族群將來令人堪憂 .
03 . 小椋鳥 . 過 / 稀
這是自己在觀察地的新增鳥種 . 也是個人的首次記錄 . 每年9~10月 . 國境之南總有著大批椋鳥群 . 其中稀有過境的小椋鳥則是指標鳥種 .
看著友人到國境之南賞鷹時拍到了近百羽的小椋鳥群好生羨慕 . 卻沒想到自己能在離家幾公里內也發現了小椋鳥群 .
9月底發現了40羽 . 但只有3天行情 . 10月中旬又發現了30羽一群 . 停留時間約1星期 . 直到食物源沒了鳥才離開此區 .
這期間我每天到食物源區等候鳥蹤 .
04 . 葡萄胸椋鳥 . 引進種 / 稀
好幾年沒看到葡萄胸椋鳥了 . 雖是籠中逸鳥但目前也僅活動於高雄的特定公園內 . 族群數量稀少也不易見得 . 那一煙燻黑色眼影相當的迷人 .
05 . 輝椋鳥雌鳥 . 引進種 / 稀
輝椋鳥也是籠中逸鳥 . 也是在南星計畫區的首次記錄 . 多年前在北高雄原生植物園首次見到此鳥 . 近年開始擴散至南高雄 .
其中夢時代廣場有大量族群 . 鳳山衛武營南端入口也有大量族群 . 相當的聒噪 . 吵雜 . 現在又更往南延伸了 .
06 .山椒鳥科
黑翅山椒 . 冬稀 / 過稀 .
記得去年秋過境看了至少3羽黑翅山椒鳥 . 春過境在穎達也同時看了3羽黑翅山椒鳥 .
今年秋過境自己共看了12隻黑翅山椒鳥 . 其中單次目擊最多4羽一起出現 . 看到自己都暈了 .
不同以往去年發現是在10月下旬 . 今年則在9月中旬即發現鳥蹤 . 直到11月初還偶見度冬個體 .
07 . 灰山椒雌鳥 . 冬稀 / 過稀
灰山椒鳥是我今年秋過境的兩大目標鳥種 . 個人在觀察區整整等了2個月 . 但只在1004號聽到其特殊金屬性鳥鳴 .
只好跑到國境之南拍攝 . 這一地點還是我第一次到訪 . 想當然目標鳥就是灰山椒鳥 . 也一圓自己今秋與多年殘念 .
08 . 王鶲科
阿穆爾授帶 ( 亞洲授帶 ) . 過 / 稀
其實今年自己並沒有把重心放在榕樹林區 . 所以今年一些鶲科 . 授帶都沒有發現 . 只不過在9月初時我就大言推論亞洲授帶來了 .
為何我能這樣大膽預測呢 ? 只因為這是我對觀察地與鳥性 . 食性的了解 . 結果再找其他鳥時亞洲授帶自己跑出來讓我記錄 .
不過我沒追牠 . 也沒把心思放在牠身上 . 只因為我心境變了 . 能驗證我的觀察與理論 . 比拍到美圖更重要 .
後記 : 亞洲授帶在2017年已更名為阿穆爾授帶
09 . 伯勞科
紅尾伯勞 . 冬普 / 過普
今年紅尾伯勞算是遲到了 . 直到了9月中旬才到訪 . 歷年來最早都在8月底即可見鳥蹤 .
10 . 佛法僧科
佛法僧 . 過/稀
佛法僧是春秋過境的熱門鳥種 . 每次見到總停棲又高又遠 . 自己還是春過境在穎達農場首見首拍 . 當時亦拍到不錯畫面 .
今年秋過境遇到了這羽稍不怕人的佛法僧 . 鳥來初期體虛 . 我可在30公尺內無需偽裝下自然觀察 . 後來就越來越怕人了 .
佛法僧喜歡停棲在固定的枝頭上 . 這一枝頭牠連續停了5天 . 這5天期間我總能穩定地看到牠 .
此次在觀察地過境期停留了約10天左右 .
11 . 杜鵑科 .
冠郭公 . 過 / 稀
杜鵑科中的超級明星鳥冠郭公在台灣是很稀有的過境鳥 . 其鳥性機警怕人 . 生性隱密 . 飛行速度極快 . 歷年來少有過境資料 .
但傷鳥被救援的資料卻不少 . 近年夏季在金門掀起了拍攝冠郭公風潮 . 只因冠郭公在金門為不普遍的夏候鳥 . 意思就是說比
起在台灣更容易見到 . 也由於夏季到訪金門的冠郭公是要求偶托育 . 除了有領域性 . 也由於要求偶與托育下一代 .
所以已回播技巧比較容易見到牠 . 此時的冠郭公也相對大膽 .
但在台灣過境期想見到冠郭公就非常的困難 . 聽賞鳥多年的資深朋友聊起冠郭公飛行是以秒速 . 甚至鬼影來形容 . 就可得知其飛行速度 .
以我的技術拍攝飛行中冠郭公非難事 . 但這羽冠郭公從我眼前飛過僅短短2秒鐘 . 我毫無預警下連參數都沒設定就抓拍 .
以強力後製勉強能辨識出其身分 . 冠郭公是我今年秋過境中相當重要的成員之一 .
9月中旬上午回程時發現了冠郭公 . 原本以為是留鳥番鵑 . 但自己知道觀察地沒有留鳥番鵑 . 就知道自己中大獎了 .
當天沒記錄到鳥 . 隔天清晨馬上再衝往鳥點 . 很幸運的冠郭公從我面前飛過 . 隨即抓拍下這一幕 . 短短幾秒鐘留下了牠來觀察地的重要身影 .
12 . 杜鵑科
9月中旬發現了3羽杜鵑 . 其中有一羽體型非常大 . 一羽體型小且體色黑 . 圖片這一羽則為赤色型 .
無奈杜鵑都非常的難辨識 . 除非拍到近距離特徵 . 或者錄音到鳥鳴 .
杜鵑科在南部不易見 . 且鳥性怕人距離都約50公尺起跳難以接近 . 有趣的是在10月初 . 中旬還發現了杜鵑 .
此次秋過境共看了5羽 . 但仍無法確認其身分 . 暫以杜鵑科結案 .
13 . 噪鵑雄鳥 . 過 / 稀
除了冠郭公外 . 噪鵑肯定也是我今秋過境指標鳥種 . 多年前記錄到噪鵑是夏季在金門拍攝栗喉蜂虎時所記錄 .
在台灣生習為稀有過境鳥 . 在金門則為不普遍夏候鳥 . 噪鵑在春過境時比較容易被發現 . 其特殊又響亮的鳥鳴透露其蹤跡 .
但在秋過境時則相當隱密且怕人 . 此季節亦不發出任何鳴聲 . 想以這角度看到噪鵑全都露 . 難度相當高 .
過境期停留了4天左右 . 我則在豔陽下曬到昏天暗地 . 好在幸運之神還是眷顧我的辛勤與傻勁 .
14 . 卷尾科
灰卷尾 . 冬稀 / 過稀
灰卷尾也是我在觀察地的新增鳥種 . 也是個人首見首拍鳥種 . 此鳥在墾丁比較容易見到 . 但鳥喜停棲高處 . 且神出鬼沒 .
很難說出牠穩定的過境與度冬地點 . 想起今年2月跑了屏東兩地找灰卷尾 . 抱了2隻大烏龜回家 .
卻在3月穎達農場時獨自記錄了又高又遠的灰卷尾 . 卻沒想到秋過境卻讓我拍到爽 . 看到爽 .
上頭停棲的是灰卷尾 . 下則黑翅山椒鳥 . 兩隻稀有灰色系鳥兒一起停棲在同一枝頭上 . 簡直像中樂透一樣 .
天沒亮前就搭設起偽裝帳在灰卷尾喜歡停棲的枝頭等待牠 . 天才一亮沒多久灰卷尾就出來覓食了 .
在台灣出現的灰卷尾有兩亞種 . 以臉部面盤白羽來區分比較容易 . 很幸運地此次兩隻亞種都記錄到 .
秋天難得的藍天與灰卷尾飛行版 .
15 . 髮冠卷尾 . 過 / 稀
髮冠卷尾比起灰卷尾來說更為稀有少見 . 以我個人得知近年只有在台南七股有過境個體 . 但記錄到的人並不多 .
而在馬祖過境期間則容易見到髮冠卷尾 . 所以鳥人們多數在過境期間會到馬祖東引等地記錄 .
如果不是對一棲地長期的觀察與了解 . 有8成以上的人會把髮冠卷尾誤以為是普遍留鳥大卷尾結案 .
甚至不會想多停留與用相機 / 望遠鏡確認一眼 .
由於自己對觀察地的了解 . 讓我發現了冠郭公與髮冠卷尾 . 此兩鳥都極容易與台灣留鳥番鵑 / 大卷尾混淆 .
發現當下我知道此區雖有少量大卷尾族群 . 但多數在開闊的平原草生地或靠近人居住的林區 . 較少飛上高處枝頭與樹林林緣邊處 .
此次髮冠卷尾停留時間在7天左右 . 但自己只觀察到3天拍得2畫面 .
這是台灣普遍留鳥大卷尾 . 如果沒近距離或者特地加以識別 . 真的很容易錯過了稀有過境鳥髮冠卷尾 .
16 . 柳鶯科
極北柳鶯 . 普遍冬候鳥
自2017年起極北柳鶯已分裂為日本柳鶯 . 勘察加柳鶯 . 極北柳鶯 . 3種柳鶯外型都極為相似 .
除非拍到明顯的特徵 . 或錄到其鳥鳴 . 不然大多以極北柳鶯複合群來統稱 .
南星過境期間極北柳鶯的數量不少 . 但以南星的林相卻很難拍得清晰影像 .
17 . 隼科
紅隼 . 普遍冬候鳥
紅隼是觀察地很常見的普遍冬候鳥 . 今年紅隼來的早 . 在10月中旬即見到鳥蹤 . 雖說常見 . 也要在特地地點才容易見到牠 .
這一燈座上是紅隼的食台與觀察區 . 總喜歡停棲在這裡觀察獵物 . 腳底下踩得應該是蜥蜴之類吧 .
18 . 鷹科
赤腹鷹 . 普遍過境鳥
每年9月是到墾丁看赤腹鷹的年度大事 . 今年墾丁赤腹鷹過境破17萬大關 . 幾乎是歷年來數量之最 .
很反常的自己卻連一趟都沒跑去 . 只因我把心思都放在秋過境鳥兒上 . 不過很幸運地仍在家鄉記錄到3羽赤腹鷹 .
一大早我一如往常拿早餐到觀察地觀察 . 馬上就見到這羽赤腹鷹亞成 . 距離我約40公尺距離 . 邊吃著早餐 . 緩慢的架設器材 .
半逆光的光線場景 . 加上自在的赤腹鷹 . 我的這一份早餐吃得優閒又值得啊
19 . 澤鵟屬
天才微微亮 . 看著黑翅鳶鬼祟的在草原上飛著 . 突然往下攻擊便激起了一羽澤鵟屬 . 距離遠外加逆光 . 當下看確認是澤鵟屬 .
但無法清楚分辨是花澤鵟 . 灰澤鵟 . 還是東方澤鵟 .
20 . 蜂鷹 . 留 . 不普 / 過 . 普
記得去年2016年秋過境也在觀察區看到蜂鷹 . 今年則在秋過境看了3次5羽蜂鷹 . 幾乎都在觀察地高空盤旋而過 . 沒多做停留 .
而觀察地留棲性猛禽僅鳳頭蒼鷹而已 . 其餘皆過過境 . 度冬 . 過路性質停留而已 .
暗色型蜂鷹
21 . 日本松雀鷹 . 冬稀 / 過 . 不普
日本松雀鷹每年9.10月在墾丁鷹群過境時比較容易被觀察到 . 但多屬單羽個體 . 前幾年常跑墾丁看赤腹鷹過境 .
總無法如願將其記錄下 . 只因為自已仍無法準確地將日本松雀鷹亞成與赤腹鷹亞成快速分辨 . 所以當天空中滿布赤腹鷹群時 .
要找出單一羽個體的日本松雀鷹難度相當高 . 11月初在觀察地時卻意外的紀錄到日本松雀鷹 . 此區有3羽鳳頭蒼鷹常駐 .
記錄當下看著指叉5枚 . 不明顯的喉線 . 尾羽中央內側微凹 . 經友人協助辨識為日本松雀鷹亞成鳥 .
雖然不是什麼稀有鷹種 . 但也一圓自己多年夢 . 也為自己首見首拍新鳥種 .
22 . 啄木鳥科
地啄木 . 冬稀 / 過稀
地啄木與灰山椒鳥是我今年秋過境2大目標鳥 . 無奈在觀察區久候未果 . 灰山椒則跑去國境之南拍攝 . 而地啄木則跑到高市公園拍攝 .
自己在鳥出現初期就已前往紀錄 . 當天還發現了2羽個體 . 短暫的拍了幾個畫面後就離開走人 . 想當然隔天後鳥點天天有群人等候 .
這2隻地啄木躲藏在人工湖畔小島上 . 距離岸邊有30公尺遠 . 鳥小距離遠 . 也相當的不易等候 .
很幸運地在一根枯枝上同時記錄了2羽不同個體 . 亦可見體色與環境相當的符合 . 保護色良好 .
23 . 雀科
花雀 . 稀有冬候鳥
記得第一次自己發現花雀是在2012的台南七股防風林 . 當天還發現了迷鳥黑眉柳鶯 . 日本型赤腹山雀(2017更名為雜色山雀) .
花雀在南台灣算是少見的鳥種 . 前幾年在澄清湖曾有穩定的鳥蹤出現 . 當時的鳥友拍的不亦樂乎 .
今年11月秋過境有三多 . 花雀多 . 桑鳲多 . 黃雀多 . 可真為雀科爆發的一年 . 從北到南都有穩定大量鳥蹤 .
24 . 黃雀 . 稀有冬候鳥
這是自己第一次看到黃雀 . 當天在觀察區看到一群小鳥往自己方向飛來 . 當時我還騎著機車 . 馬上停車舉鏡抓拍 . 檢視照片發現居然是黃雀 .
體型相當的嬌小 . 一開始我還以為是斑文鳥或者綠繡眼 . 但綠繡眼飛行呈波浪狀 . 且帶頭的綠繡眼通常會邊飛邊叫 . 所以當下馬上排除 .
這群剛來的黃雀群數量約30羽上下 . 後來再觀察區出現都僅約2~6羽個體 . 過境期大概停留了3星期左右 .
而這期間觀察區到處都可能看到鳥蹤 . 只要在符合的環境等候通常不會抱龜 .
25 . 桑鳲 稀有冬候鳥
屬於稀有冬候鳥的桑鳲自己曾在金門見過一次 . 當時只覺得牠比我想像中大得多 . 沒想到多年後在高雄能見得鳥蹤 .
同屬雀科鳥種 . 桑鳲的喙明顯大上許多 . 所以能吃一些較硬與較大的果實 .
當天到衛武營時已見多人等候 . 自己拍到一張畫面後就隨即離開 . 目前對於拍鳥的心態已記錄居多 .
26 . 臘嘴雀 稀有冬候鳥
這可是一張超級典型的紀錄鳥照 . 第一次見到臘嘴雀ㄝ . 當時鳥距離我有100公尺以上遠 . 我看牠飛來直接停在最高枝頭 .
不到3秒隨即又往南的海面飛去 . 拍鳥這題材難度高 . 器材要好 . 自身的反應也要快 . 我晚了1秒鐘 . 只能捕捉到牠來飛離的身影 .
27 . 葦鶯科
東方大葦鶯 . 普遍冬候鳥
大葦鶯是相當普遍的冬候鳥 . 在適合的環境中不難聽見其特殊與沙啞的難聽鳥鳴 . 但這類葦鶯科都相當難見 . 行蹤隱密 .
我通常都是先聽其特殊鳥鳴才能觀察到其鳥蹤 .
28 . 樹鶯科
日本樹鶯 . 近年短翅樹鶯以區分出遠東樹鶯與日本樹鶯兩種 . 其遠東樹鶯與大葦鶯相同 . 在符合的環境中不算難見 .
尤其是在春季即將北返之際 . 常與野鴝一樣躲在草叢中唱出嘹亮又優美的歌聲 . 聽過的人都讓人難以忘懷 .
29 . 鵐科
野鵐 . 稀有過境鳥
這是自己去年在觀察區發現野鵐後 . 今年秋過境再度發現 . 屬於珍貴2級保育鳥類 . 全球數量稀少 .
不過野鵐在高屏溪某段有穩定的度冬族群 . 但其食性雜 . 覓食範圍區大 . 雖說穩定 . 也不是這麼易見 .
30 . 鶚科
魚鷹 . 不普遍冬候鳥
在觀察區的這一枯木神枝 . 在秋過境中停了不少鳥種 . 最特別的鳥種居然是魚鷹 . 拍攝這張照片時天才0550分不到 . 卻已見魚鷹停棲 .
這幾天我原想趁天亮前先搭偽帳等候 . 但每到達鳥點前就已見魚鷹停棲 . 我推估可能是晚上就直接夜棲 . 等天亮時在飛離到高屏溪畔等 .
31 . 鶇科
藍磯鶇 ( 栗腹藍磯鶇 ) . 普遍冬候鳥 .
今年秋過境看了大概10羽以上的藍磯鶇 . 與黃尾鴝同為普遍的冬候鳥 . 也是相當熱門的籠中鳥 .
漂亮的雄鳥站在堤岸上等著我 . 藍色調系的背景 . 畫面略顯冷調卻不失美麗 .
32 . 藍腹藍磯鶇 . 迷鳥
分布於歐亞大陸 . 東亞 . 東南亞及非洲 .
在台灣有兩個亞種 : M . s . philippensis ( 栗腹藍磯鶇 . 普遍冬候鳥 ) 少數留鳥於台灣海岸與山區繁殖 .
M . s . pandoo ( 藍腹藍磯鶇 . 迷鳥 ) 為偶見迷鳥 . 兩亞種有雜交個體 . 其腹下與尾下覆羽參雜栗色 .
看了10多羽栗腹藍磯鶇可終於找到這一羽藍腹藍磯鶇 . 只可惜我發現當下見牠被兩羽栗腹藍磯鶇追趕 .
藍磯鶇領域性極強 . 在9月初期到訪棲地時可在同一觀察地看到多羽不同個體相處無事 .
但是當鳥兒開始建立度冬領域後 . 就會開始驅趕其他個體 . 這時候常見藍磯鶇鳴唱 . 追逐 . 打架等 .
這羽藍腹藍磯鶇打不過其他兩羽栗腹藍磯鶇 . 被追趕飛躍出海就不再見其鳥蹤 .
由於觀察區範圍廣大 . 許多地點人員不易到達 . 故也沒機會再見到其鳥蹤 . 實在可惜 .
33 . 白眉鶇 . 不普遍冬候鳥
在來台度冬的鶇科中 . 以藍磯鶇最早出現在台灣 . 約在9月中旬甚至月初即可見到鳥蹤 .
而其他度冬鶇科則要等到11月才開始陸續現蹤 . 其白眉鶇 . 白腹鶇 . 赤腹鶇為鶇科代表 .
其數量多 . 在各大樹林邊緣 . 樹林底層 . 公園等都能見其鳥蹤 . 虎鶇則要等到12月初才有機會見到 .
34 . 鶲科
寬嘴鶲 . 過.不普 / 冬 . 稀
今年觀察地很特別 . 記得去年在9.10.月整個林區幾乎都是寬嘴鶲與灰斑鶲鳥蹤 . 數量多到不想拍攝 .
而今年卻異常的冷清 . 偶見都是單羽個體 . 且不度冬 . 過境期都僅約3~7天而已 . 不像去年甚至到12月還能見到 .
鶲科真是我相當喜愛的鳥種 . 雖然寬嘴鶲與灰斑鶲同為灰色系 . 但仍不失我所喜愛 .
35 . 灰斑鶲 . 不普遍過境鳥
今年觀察區自己僅見一羽灰斑鶲 . 不像去年同時能到3~6羽個體活動 .
灰斑鶲在台為不普遍過境鳥 . 每年穩定於9.10月過境台灣 . 歷年觀察記錄在9月中旬即開始過境 .
其過境環境於公園 . 人造林 . 榕樹林 . 防風林等高大喬木均有鳥蹤 .
今秋在屏東國境之南單次見到最多灰斑鶲的個體 . 現場大概有6~10羽個體活動 . 不過也僅有幾日行情 .
36 . 黑喉鴝 冬 . 不普 / 過 . 不普
黑喉鴝在台灣也算是少見的草原性鶲科鳥種 . 每年過境個體在9月初即可見到 . 但此時的個體大多過境不度冬 .
而在10月中旬過後與黃尾鴝 . 野鴝 . 一起來的黑喉鴝才屬真正的度冬個體 . 在溪畔等草生地有機會見到鳥蹤 .
此羽黑喉鴝於9月中旬即發現 . 由於觀察區非常適合牠留下度冬 . 只可惜只短短2日即離開觀察區 .
只能等到11月下旬過後再看看是否有度冬個體了 .
37 . 白喉林鶲 . 迷鳥
白喉林鶲為中國特有種 . 很奇怪的這類特有種鳥類通常不會做長距離遷移 . 甚至還跨海來台 .
100.09月南星計畫區的白喉林鶲為當年最大鳥事 . 而這幾年偶有鳥蹤被發現 .
去年自己也發現過 . 當時也寫下原來您也悄悄地來 . 也悄悄地走了
沒想到今年又被發現了 . 但自己並不是發現者 . 鳥訊散播飛快 . 當天林區擠滿了一堆人拍攝 .
隔天中秋節當天林區人山人海 . 擠滿了全台各地的拍鳥人 . 賞鳥人 . 阿貓阿狗都跑來看林鶲 .
結果林鶲卻搞失蹤不見客了 . 稀有與過境鳥兒就是如此 . 總難以預測 .
38 . 紅尾鶲 . 不普遍的夏候鳥
在台灣生習為不普遍夏候鳥的紅尾鶲 . 每年4月開始來台渡夏繁殖 . 在溪頭 . 合歡山 . 塔塔加等地有穩定族群 .
同年10月就開始南遷離開台灣 . 好久沒見到紅尾鶲了 . 這次也是在國境之南見到少數準備離境之個體 .
紅尾鶲的體型嬌小 . 其眼部比例比寬嘴鶲 . 灰斑鶲還大的多 . 看起來相當滑稽可愛 . 我喜稱為大眼鶲 .
39 . 白腹琉璃雄亞成 . 稀有過境鳥
白腹琉璃是秋過境的名氣鳥種 . 許多秋過境讓眾鳥人瘋狂的鳥種都屬鶲科居多 . 例如日本歌鴝 . 黃眉黃鶲 . 白腹琉璃 . 銅藍鶲等 .
這類鳥都有其羽色艷麗 . 數量稀少 . 容易被餵食擺拍等 . 自然容易成為以攝影為主軸的人士之目標鳥 .
去年也發現過雄亞成鳥 . 今年再觀察地沒多做觀察 . 反倒是在國境之南偶遇白腹琉璃雄亞成鳥 . 距離遠 . 也無法靠近 .
留下一張記錄照 . 就當作秋過境的成績之一吧 .
40 . 黃尾鴝 . 不普遍的冬候鳥
我永遠記得98年在自家外農田看到黃尾鴝雄鳥的畫面 . 當時為之震撼 . 怎麼有這麼漂亮的鳥兒在家外頭出現 .
尤其是羽色亮麗的雄成鳥 . 想不注意牠都難 . 無奈每年來台的數量太多 . 被捕捉的也太多 . 自然不易成為鳥人的目標 .
今年再觀察區看了2羽公鳥 . 4羽母鳥 . 不過後來都僅見到母鳥而已 . 公鳥下落不明 . 我猜是凶多吉少 .
41 . 野鴝 . 冬 . 不普 / 過 . 普
這次入秋我大概聽與看了40羽野鴝吧 . 在適合得環境中很容易聽見其優美的鳥鳴 . 尤其是在冬末初春時期 .
聽見野鴝優美的歌聲 . 保證讓您難忘 . 在荒地雜草中 . 雄成鳥喉部那一抹紅 . 特徵明顯又為環境添加色彩 .
曾說過 : 若自身光彩奪目 . 環境也無法將您掩沒 .
42 . 鵲鴝 . 稀有引進種 .
鵲鴝並不是過境鳥兒 . 而是引進逸出種 . 近年已在野外大量穩定繁殖 . 歌聲優美 . 領域性強 . 鳥性兇悍 . 天敵自然少 .
在觀察區有少量的族群 . 這幾年在觀察區都僅偶見單羽個體 . 以這樣的擴散速度很不尋常 . 後來才發現原來觀察區有固定的捕鳥人走動阿 .
43 . 鶺鴒科
大花鷚 . 不普遍的冬候鳥 .
在10月上旬就見到不少大花鷚來觀察區 . 無奈都很難以靠近拍攝與觀察 . 總喜活動於旱地 . 石礫草生地等 .
44 . 山鶺鴒 . 稀有冬候鳥
發現山鶺鴒當天一群人在林區走動 . 找尋著失蹤2天的迷鳥白喉林鶲 . 我看著山鶺鴒在這些人之間覓食走動 .
且覓食的很頻繁 . 我每日在此觀察 . 當下推估可能鳥剛到 . 急著覓食補充體力 . 深怕山鶺鴒被這群人發現 . (後來也是被發現了)
近年只要一有稀有鳥訊 . 在通訊軟體的傳遞下 . 許多有錢沒事幹的人馬上就能衝到鳥點 . 追逐 . 擺拍 . 踩踏等 .
鳥去樓空 . 人散去 . 觀察點像被炸過一樣 . 原本一隻鳥我可以看一個星期 . 一個月 . 一個冬天 .
現在卻只有當天或者幾天就走了 . 在賞鳥 . 拍鳥之餘 . 真能找到平衡點嗎 ? 我總評估與思考著.....
45 . 赤喉鷚 . 冬 . 不普 / 過 . 不普
鶺鴒科中的鷚 . 我都不太會分辨 . 只因為多數都沒看過 . 一開始以為是樹鷚 . 後來經友人辨識為赤喉鷚冬羽 .
自己對赤喉鷚很陌生 . 只因為印象中只有在前幾年拍得一張80米的模糊紀錄照而已 .
46 . 鷸科
磯鷸 . 普遍冬候鳥
磯鷸是很普遍的冬候鳥 . 每年最早在8月下旬就會出現 . 直到隔年初春還有機會見到牠 . 很特別的是觀察區並無泥灘地 .
並不適合水鳥 . 鷸鴴科停留 . 但這羽磯鷸卻在消波塊與堤岸上活動 . 捕食地上的小蟲與釣客遺留的魚餌 . 完全顛覆我的想像 .
47 . 鳩科 .
斑馬鳩 . 稀有引進種 .
只要是居住在高雄的人肯定都知道要去哪裡拍攝斑馬鳩 . 這可是鳳山衛武營的在地特色鳥 .
當天到衛武營找地啄木 . 桑鳲時 . 見到其可愛鳥影就將其攝下 . 體型嬌小可愛 .
48 . 鸚鵡科 .
虎皮鸚鵡 . 稀有逸出種 .
觀察區附近有民生住宅區 . 能記錄到這類在鳥店普遍又便宜的籠中逸鳥似乎也說得過去 .
不過這類引進鳥種飼主還是別輕易放生比較好 .
49 . 紅領綠鸚鵡 . 稀有引進種 .
紅領綠鸚鵡俗稱月輪鸚鵡 . 也是少數能被列入中華鳥會名錄中的逸出種鸚鵡 . 列入的標準為在野外穩定繁殖 .
活動以幾年以上 . 且無法移除後就會列入歸化種 . 這還是第一次在觀察區中見到紅領綠鸚鵡 .
在整月的觀察中僅見到2次從高空中飛過 . 也僅單羽個體 . 由於距離高又遠 . 無法觀得是否有腳環 .
若有腳環則是人工寵物鳥飛出 . 如果沒有腳環可能是逸出種在野外繁殖後的子代 .
50 . 以下是一些隨拍的留鳥 .
眼鏡八哥
白頭翁
烏頭翁
白喉文鳥
黑翅鳶
斑紋鳥
黑枕藍鶲
鳳頭蒼鷹
金背鳩
金背鳩在台灣生習為普遍留鳥 . 但其實在平地見到的機率不大 . 大多數在低矮丘陵地 . 甚至於中海拔都有活動蹤跡 .
比較特別的這是首次在秋過境的海岸區域發現金背鳩*4個體 . 往年整年度都沒發現過有此族群 .
卻只出現在秋過境時期 . 很特別 .
金背鳩在金馬有不同族群 . 推估維亞種 . 不知道這些亞種是否也有遷移個體呢 ?
在觀察區為期2個月的觀察中 . 遺漏沒記錄到的鳥種有過境黃鸝 . 赤翡翠 . 棕耳鵯 . 東方鵟 . 藍尾鴝 .
畢竟以個人的時間與能力有限 . 僅能花短短的1~2.5小時來做觀察 . 在時間 . 人力 . 器材有限下 .
2017秋過境能有這樣的成績個人已經滿意了 .
拍鳥隨興 . 隨緣 . 曾在103~105.10月停止記錄台灣飛羽 . 從105.10月後因工作因素才能有時間早起賞鳥 .
日後除非中樂透 . 退休 . 不然可以肯定自己絕對沒有這樣的時間來超過今年鳥種了 .
加上近年拍鳥風氣盛行 . 人多口舌是非多 . 還有fb不自然鳥類誘拍中心等鍵盤正義魔人打著生態保育名號 .
到處私自連結他人作品 . 部落格放在社團中讓人嘲弄 . 撻伐 . 卻不循正式管道聯絡當事人協調 . 溝通 . 改進 .
我認同其保育觀念 . 卻不能認同其人員行為 . 極端的正義不是正義 . 嘲弄他人的正義也不是正義 .
真正的愛鳥 . 賞鳥 . 拍攝台灣飛羽 . 不是用這種方式 . 願上帝寬恕這些人 .
再見了 . 2017 . 秋過境飛羽 .
累了 . 休息吧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