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 : 100.08.06 ( 星期六 )
地點 : 屏東縣崁頂鄉
器材 : CANON 7D
鏡頭 : CANON EF 400mm F5.6 L USM
鳥種 : 灰頭鷦鶯
再度分享田園普鳥系列 : 灰頭鷦鶯。
常見於鶯亞科鳥種在平原與草原上鳴唱與活動,這些最普通卻最活躍的田園普鳥,
總不時的穿梭在我們的生活中,卻也因為普遍讓我們常忽略了它們。
此羽灰頭鷦鶯在欄杆上高聲宣示著自己的地盤,眼神相當的有神,體態優美。
這應該是常見的場景,灰頭鷦鶯攀附在芒草或枝芽上至高點宣示地盤。
灰頭鷦鶯與褐頭鷦鶯在活動區域上有所重疊,故常見到這兩種鳥在同一區域活動,覓食。
當然也會相互爭奪地盤而大打出手。相反的鶯亞科小歌手 : 棕扇尾鶯活動區域則比較偏向稻田而非草原。
灰頭鷦鶯
褐頭鷦鶯
棕扇尾鶯
這是灰頭鷦鶯亞成鳥,剛開始看到時以為是褐頭鷦鶯亞成鳥,因為這兩種鳥在同一區域活動。
稍比對後就看出不同的地方。
留意一下身旁常出現的普鳥也會發現,任何鳥類都可以很美,只是特性不同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下列文獻取自於網路
灰頭鷦鶯
別名:(閩南語)丟丟咚仔、芒銅丟仔、罔噹丟仔、灰頭布袋鳥、(客家語)禾筆仔
目名:雀形目
科名:鶯亞科
特有種或特有亞種:非
保育等級:無
生息狀態:普遍留鳥
特徵描述:
全長約13~14公分,體型嬌小瘦細的小型鳥類,尾羽很長,約佔體長的1/2,呈楔形狀,雌雄體色相同
,繁殖期與非繁殖期體色略有差異。繁殖羽:嘴為黑色,頭頂為深灰至灰黑色,眉斑白色,臉部灰白色
,眼先暗灰色,喉部、上胸為白色,頸部、腹面為黃白色,胸側、脅、尾下覆羽為淡黃褐色,體背大致
為略帶灰色的褐色或橄褐色,腰略帶點黃色;尾羽甚長呈褐色,有不明顯之淡色橫斑,翼羽為暗褐色,
有淡色細邊腳為橙紅或赤肉色。非繁殖羽:大致似繁殖羽,但嘴轉為褐色,背面純褐色,尾羽略長於繁
殖羽,帶有點灰色。
族群分布:
分布在中國華南、海南島、巴基斯坦、尼泊爾、緬甸、越南和蘇門答臘等地方。1956年4月由Robert
Swinhoe斯文豪氏先生首次紀錄,並發表於1863年。
生態習性:
生性活潑好動,機警怕人,棲息於700公尺以下的平地、農耕地、至低海拔之丘陵、林緣地的開闊草原
、沼澤地的草叢、灌叢、稻田、蘆葦叢間,尤其喜歡活動於芒草叢,常會單獨或三兩隻佇立於草莖上大
聲地鳴唱,停棲時尾部會跟著鳴叫聲之旋律上下擺動,叫聲大致分為似貓叫聲的「喵-喵」、「美-美-」、
似羊叫之「咩-」,較為輕快啘轉,鳴聲為一連串連續、快速由高音逐漸降為低音之「氣死你得賠」(台
語發音)。常穿梭或低空飛行於草叢間,飛行時略呈波浪狀,尾巴會不斷地上下擺動,由於不善作長距
離及高空飛行,感覺飛十分吃力的樣子。主要以昆蟲為主食。繁殖期喜歡巢築於芒草叢中,巢材主要以
芒草等草生植物的葉及莖纖維,用細尖的嘴喙巧妙地將巢織成布袋形懸掛於繁密的芒草莖或灌叢上,故
名布袋鳥。
相似鳥種:與褐頭鷦鶯體型、習性與分布皆極為相似,但褐頭鷦鶯的頭頂上為褐色,有明顯之眉斑,尾
羽較長,然而鳴叫聲也完全不同,褐頭鷦鶯的鳴叫聲較為單調的「啼、啼、啼....」。斑紋鷦鶯的背面、
腹面有甚為醒目的縱斑,尾羽亦較長。
生態威脅:
棲地草原及農耕地開發破壞,以及農藥污染問題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