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 


日期 : 101 . 05


器材 : CANON 7D


鏡頭 : CANON  EF 400m m F 5.6 L USM


鳥種 : 黃鸝


科別 : 黃鸝科


類別 : 留、稀 / 過、稀


模式 : 手持拍攝


 


5月初發現了黃鸝正在築巢,不過此巢位高約8層樓,所以沒856這種神砲,456拍攝下跟細菌版沒兩樣。


5月下旬在去看時,由於中旬南部下了近一個星期的大雨,很可惜的這一巢黃鸝終究敵不過天候影響,


在看時已變成破巢一個,實在感到非常的可惜啊。


0501


 



IMG_1375

 


已經有近2個月的時間拍鳥都使用手持拍攝了,以目前的心境來說享受的是找鳥的過程,機動性的拍攝


,接觸環境,觀察環境變化與鳥況的分布,嘗試聽鳥鳴辨識鳥種,辨識方位等,若是以腳架拍攝,大多


數只能拍等吃薯條的呆呆鳥,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拍鳥方式,喜好則因人而異啦。


手持拍攝需付出的就是高iso、震動、低畫質。


IMG_7844


 


IMG_1025


 


一羽成熟的公黃鸝與亞成公黃鸝彼此爭奪地盤,也爭奪交配權,不過我觀察是年輕黃鸝輸啦,畢竟薑是


老的辣,正值壯年期的黃鸝總比較佔上風,某方面的經驗也比較強啦呵呵。


IMG_2147


 


樹枝版拍攝的距離大約都在30~ 60公尺左右,鏡頭焦長有限難求精緻。


IMG_1875


 


IMG_1819


 


既然距離遠那就拍拍簡單的飛行版好了,無奈這黃鸝總高來飛去,怎麼飛都是5層樓高,大多數


背景都是透空版,不過仍不減我拍攝樂趣,沒鳥拍就練功夫喽。


IMG_1111


 



IMG_1112


 


IMG_1121


 


IMG_1499


 


IMG_1412



 


總算有機會低飛,不過距離遠加上陰天下拍攝,看看就好。



IMG_1056


 



IMG_1059


 


IMG_1061


 


IMG_1063


 



IMG_1064

 


IMG_1962


 



雖然在許多地方都有黃鸝出沒,不過配合著場景,鳥況,環境等,就大大影響著成像與差異性。


前陣子北台灣黃鸝進入育雛,吸引許多中南部鳥人前往拍攝,為何呢 ? 若追求成像者,前述因素


須列入考量,若求紀錄者,能看到就感到開心了。兩者皆為親近飛羽,只不過結果不同罷了。


IMG_2284


 



IMG_2292


 


IMG_2289


 



最後一張以合成版的黃鸝追逐朱鸝來做結尾。


IMG_1061-2




 



相關文章連結 :


屏科大原住民 : 黃鸝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德古拉 的頭像
    德古拉

    德古拉的異想世界

    德古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