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 : 101.07.26 ( 星期四 )
器材 : CANON EOS 7D
鏡頭 : CANON EF 400m m F 5.6 L USM
鳥種 : 灰林鴞
科別 : 鴟鴞科
特有 : 台灣特有亞種
類別 : 稀有留鳥
數量 : 12 羽
天氣 : 雨霧天
拍灰林鴞拍到什麼樣的版本最厲害呢 ?
靜止版、路標版、樹棲版……錯。
數毛版、暴框版、飛行版……全錯。
那麼,到底是什麼版最厲害呢 ?
答案是 ~ 拔毛版。
第一次拍灰林鴞鳥運超級好,到目的地不到5分鐘就拍到,一路上灰林鴞跟麻雀一樣多,拍到暴框版
就不說了,鳥居然乖到都讓我靠近拔毛了,您說乖不乖呢。啥…不相信,有圖為證喔。
這是灰林鴞的初級飛羽…。
這次拍灰林鴞是我拍鳥以來最狼狽的一次,冒著大雨下拍攝,機身當機3次,自動對焦失效,視窗進水,鏡
頭進水,10度低溫下全身淋溼拍攝,話雖如此,能夠一次就將稀有留鳥記錄下,喜悅早已超過了器材問題,
畢竟器材可修可換,但鳥運難尋啊。
當天在前往的路上就開始下雨,整條路上濃霧密佈,天空還下起陣陣雨絲,我相信在這種天氣下10個拍鳥
人中有9個會下山,甚至連門都不出的拍鳥人。可是我卻信心滿滿,喜歡反其道而行,還是堅持上山,這
還多虧了有屏東鳥友的相伴才能成行,看來傻鳥人還不只我一個人,熱血青年人拍鳥第一啦。
在台灣鴟鴞科共有12位成員,除了普遍留鳥領角鴞、黃嘴角鴞最常見外,在稀有留鳥中灰林鴞、褐林鴞、黃
魚鴞都是相當難見的三種大型貓頭鷹,若能再野外遇上它們,我想那種開心的心情應該無法用言語表述吧。
灰林鴞活動的海拔區域較高,且對棲地林相上相當的要求,難怪在台灣只有僅少數地方有族群分布,其他地
方或許也有,但是否容易見到它,那又另當別論了。
第一次夜拍大貓,理論上來說應該會手忙腳亂才是,在拍鳥路上將近9成以上都是自己摸索而來,加上自己在
2月武陵農場已有夜拍經驗,所以灰林鴞的拍攝上,我的心情是相當的輕鬆自在,絲毫沒有半點緊張的心情。
當天拍攝雖然遇上2組台中機車拍鳥人,器材也因下雨而進水,導致機身對焦失靈,拍出了一堆失焦的照片
,但仍不減見到灰林鴞與拍攝樂趣,希望能有機會在上山看看這可愛的大貓頭鷹 ~ 灰林鴞。
我的台灣特有亞種鳥類,第213號鳥種記錄成功。
以上全部未裁圖拍攝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形態特徵:
翼長 28 公分,尾長 12 公分,體長約 40 ~46 公分 ,屬中大型的貓頭鷹。 羽色自頭頂至後頸為深黃褐色
,具有黑色斑點。眉斑白色,顏盤周邊由黑斑連成似切半的蘋果形狀。喉部純白色。胸腹部黃褐色有明顯之
黑褐色箭簇狀橫斑。肩羽赤褐色,外側白色,帶有黑褐色橫斑,飛羽黑褐色,有淡褐闊橫帶,尾羽褐色,有
淡色或白色橫紋。嘴略帶綠色,蠟膜鉛色,腳及趾黃褐色。
生態習性:
灰林鴞為夜行性,但偶而也在陰暗的白天出來活動;掠食在地上活動的小型哺乳類、昆蟲和鳥類。繁殖期為
3~4月,在樹洞或峭壁之縫隙中築巢,偶而也發現在建築物裡築巢;每窩生2~3枚蛋,白色,由雌鳥伏窩
孵蛋,雄鳥負責守衛和提供食物;約28~30天幼雛破殼而出,約5~6週後可離巢,約8~9週後能獨立飛出。
面臨問題:
灰林鴞亦是瀕臨絕種的貓頭鷹類,應儘速針對其族群現況,生態習性等深入探討,以瞭解其生態需求,
訂定有效的保育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