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 : 102.04.16
地點 : 高屏溪林園段出海口
器材 : CANON EOS 7D
鏡頭 : CANON EF 400m m F 5.6 L USM
鳥種 : 斑尾鷸
科別 : 鷸科
體長 : 37~ 41c m
類別 : 冬、稀 / 過、不普
天氣 : 晴天
模式 : 手持拍攝
4月中旬高屏溪口來了一羽斑尾鷸雌鳥,一開始還滿怕人的,後來可能逐漸習慣了我的存在,所以能在比較近的距離下拍攝牠,
跟大濱鷸一樣為求拍攝角度與美感,我選擇以趴拍的方式來呈現環境與羽色單調的斑尾鷸,在靠著修圖軟體後製出些許美感。
朋友說著這口味太重了,我說換點重口味其實也不錯啦,畢竟屬自然場景與拍攝,沒傷鳥也沒干擾牠啊。
110.4月春過境 . 班尾鷸繁殖羽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斑尾鷸Bar-tailed Godwit.繁殖於北極的苔原、濕地帶、西伯利亞東北部至阿拉斯加北部和西部,冬季延路飛行至澳洲、
紐西蘭,其體長約37~ 41公分,雌鳥較雄鳥體型大,長嘴上彎。
紐西蘭科學家的追蹤研究顯示,一隻雌性斑尾鷸為了求偶繁衍,三月中旬從紐西蘭起飛,
連續七晝夜無間斷飛行,旅程逾 一萬公里 ,最後在北韓鴨綠江畔著陸,締造鳥類連續飛行最長距離的世界紀錄。
斑尾鷸不普遍過境鳥或冬候鳥,體長約40公分 嘴長而尖,向上微翹,先端黑褐色,嘴基粉紅色。腳暗灰色。
雄鳥繁殖羽從頭部、頸部延伸到體下為栗紅色,頭頂及過眼線略暗色。上背和肩羽的羽片中央黑褐色,有深栗色全緣、
以及少量白色斑點。翼面暗灰褐色,有灰白色的全緣,尾羽上面白色和黑褐色橫斑相間。
雌鳥嘴較長,整體羽色較為暗淡,身體呈很淡的栗色或淡黃褐色,具有紅栗色斑點。胸部微有白色
斑紋,腹部、尾下白色。非繁殖羽頭頂為暗褐色,眉斑略白,過眼線暗褐色。體上淡灰褐色,頸及
胸部微更淡的灰褐色,有暗色細縱紋,體下略白。
單獨或小群在潮間帶活動,喜歡沿著潮線追逐覓食,覓食時會將嘴深插入泥灘地裡取食,以甲殼類
及無脊椎動物為食。過境期可見小群活動,作短暫停留後即繼續遷徙。
繁殖於北極的苔原、濕地帶、西伯利亞東北部、堪察加及陪拉斯加等,冬季經烏蘇里地方、庫頁島、
千島列島、日本列島及華南,南遷於菲律賓、婆羅州、中南半島、馬來半鳥與群島、南太平洋諸群
島、新幾內亞、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等地方越冬.
留言列表